在文学的长河中,张岱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散文作品《西湖七月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杭州西湖在农历七月十五夜的独特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的热爱。
原文如下: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其一,小船徐行,或荡桨采莲,或垂钓,或观鱼戏,或听鸟鸣,或静坐沉思,而真看月者也。
注释:
- 峨冠:高帽。
- 优傒:乐工。
- 竹肉:竹指竹笛等乐器,肉指人的歌声。
- 昭庆、断桥:西湖著名景点。
译文:
西湖的七月十五之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可以观赏,只能看看那些前来赏月的人。这七夕夜来赏月的人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人乘坐华丽的游船,带着乐队演奏,灯火辉煌,喧闹异常,他们名义上是来看月亮,但实际上却看不到月亮;第二类人也是乘船而来,船上美女云集,欢声笑语不断,她们虽身处月色之中,却并不真正欣赏月亮;第三类人则边歌边饮,在月下吟诗作对,他们表面上是在赏月,实际上更希望别人注意他们的赏月行为;第四类人既不乘船也不乘车,衣衫不整,随意而为,他们只是凑热闹,喝醉后大声喧哗,看似也在赏月,但其实根本不在意月亮本身;第五类人则驾着小船缓缓前行,有的采摘莲花,有的垂钓,有的观察鱼儿嬉戏,有的聆听鸟鸣,还有的只是静静地坐着思考,这些人才是真正用心赏月的。
赏析:
张岱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在西湖七月半夜晚的行为举止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虚荣与浮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真正精神追求者的敬仰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结构严谨有序,充分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尤其是结尾处对第五类人的描写,更是寄托了作者理想化的审美情趣和社会理想,使读者在感叹之余也能引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