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学和历史研究中,威妥玛拼音(Yale Romanization)是一种用于转写中文的罗马字母拼写系统。它由英国汉学家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于19世纪后期创立,并在后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威妥玛拼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文发音。
以下是威妥玛拼音的一些基本规则和一个简单的对照表:
基本规则
1. 声母:威妥玛拼音中的声母部分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大致相同,但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例如,“j”、“q”、“x”等音在威妥玛拼音中分别用“ts”、“ch”、“sh”表示。
2. 韵母:韵母部分也保留了较多的古老发音特征。例如,“ü”在威妥玛拼音中写作“u”,但在前面有“y”或“r”的情况下写作“yu”。
3. 声调:威妥玛拼音通过数字来标记声调,1为阴平,2为阳平,3为上声,4为去声。例如,“妈”(mā)写作“ma1”。
对照表
| 汉语拼音 | 威妥玛拼音 |
|----------|------------|
| ma | ma1|
| mi | mi2|
| mu | mu3|
| mo | mo4|
| ji | tsii |
| qi | chii |
| xu | shu|
威妥玛拼音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汉语拼音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尽管现在更常用的是汉语拼音,但威妥玛拼音仍然是研究历史文献和早期汉学著作的重要工具。
通过以上对照表和规则,我们可以看到威妥玛拼音在转写中文时的独特之处。了解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的历史演变及其发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