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今年的端午节,我也决定跟着奶奶学习如何包粽子。
一开始,我看着奶奶熟练地拿起粽叶,三两下就折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小兜,再把糯米和馅料装进去,最后用细绳扎紧,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让我羡慕不已。可是当我亲自上手时,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粽叶不好控制,不是太松散了漏米,就是折得不够整齐;其次,糯米放多了容易溢出来,放少了又显得空荡荡的;还有那根细细的绳子,我怎么也系不紧,总是松开。看着自己包出来的“四不像”,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但奶奶却鼓励我说:“没关系,多试几次就会了。”
于是,我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奶奶的动作,并模仿她的手法一步步尝试。虽然还是失败了好几次,但每一次都有所进步。渐渐地,我的粽子形状越来越好看,也越来越结实了。
当最后一锅粽子煮熟出锅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咬上一口,香甜软糯的味道瞬间充满了口腔。那一刻,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粽子,更是我通过努力学会的一项新技能。
这次学包粽子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肯用心去学,就一定能成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收获快乐与成长。我相信,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我都可以骄傲地向家人展示我的“作品”了!
这就是我的端午故事,也是我学会包粽子的成长记忆。希望明年我能包出更好看、更美味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