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是当代著名作家李汉荣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山林间与自然万物的对话,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这篇课文不仅文采斐然,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理想素材。以下是一份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自然之美,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优美词汇及修辞手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文章情感表达;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自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其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如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以便直观展示山林美景;同时鼓励学生课前查阅关于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森林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提问:“如果让你走进这样的地方,你会想做些什么?”从而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
第二步: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标出生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强调语气语调的变化,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第三步:细读品味
1. 赏析语言:挑选几段典型的句子进行分析,比如“那株老松树仿佛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微风中向我点头致意。”引导学生从比喻、拟人等角度出发,探讨这些描写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2. 探究主题:围绕“为什么说‘山中的每一个朋友都值得我们去拜访?’”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表看法。
第四步:实践活动
组织一次“我是自然之友”的创意写作比赛,要求参赛者模仿课文风格,写下自己与某一自然景物之间的故事或感悟。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让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美好。
第五步:总结延伸
回顾整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布置作业时可以建议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公园或者郊外,用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 《山中访友》
- 主线:人与自然的关系
- 关键词:热爱、敬畏、和谐
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山中访友》不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散文,而成为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如何去珍惜生命的意义。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