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包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包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个怎么解决啊?求快回!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16 17:22:01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调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移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砚十方而已,岁满不持一砚归。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拯病笃,自作遗表,以朝廷之事未毕为忧。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拯廉于官,爱于民,其德政多不可胜书。今人犹称颂其名,以为百世之师。

翻译: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他初次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评事的职位,并外任建昌县知县。但由于他的父母年迈,他辞官不就。后来他被调任天长县知县,有一次,有人偷割了别人的牛舌头,主人前来控诉。包拯说:“你先回去,杀了牛然后卖肉。”不久又有人来告发私自宰杀耕牛的人,包拯问:“为什么割了牛舌却又来告发呢?”偷牛贼惊讶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升任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前任太守因为要进贡,通常会多征几十倍送给权贵们。包拯只制作了十方砚台进贡,一年任期结束时,他没有带走一方砚台回家。后来他被召回京城代理开封府尹,升任右司郎中。包拯在朝中刚正不阿,即使是皇亲国戚和宦官也都对他有所忌惮,听到他的名字的人都感到害怕。人们把包拯的笑容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罕见,连小孩和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字,称呼他为“包待制”。京城中流传着这样的话:“贿赂无法通过关系到达包拯那里,他就像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

按照旧例,诉讼案件不能直接到衙门前申诉。包拯打开正门,让人们可以当面陈述是非曲直,衙门里的小吏也不敢再欺骗百姓。包拯性格严峻刚直,痛恨官吏的苛刻行为,主张宽容厚道,虽然他非常憎恨邪恶,但从未不以忠诚和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也不用虚假的言辞和表情讨好别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私人信件往来,所以旧友和亲戚们都与他断绝了联系。即使地位显赫,他的衣服、器物、饮食仍然像普通百姓一样朴素。

包拯病情严重时,亲自写下遗表,忧虑的是朝廷事务尚未完成。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为官廉洁,爱民如子,他的德政事迹难以一一记录。如今人们仍然歌颂他的名字,认为他是百代之师。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