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唐诗《落第长安》】唐代诗人常建的《落第长安》是一首充满情感与人生感慨的诗作,虽未入选《全唐诗》中的主流名篇,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意境,在后世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命运起伏,也折射出当时科举制度下士人普遍的心理状态。
“落第长安”四字,直指诗人因科举失利而滞留京城的经历。在唐代,科举是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一旦落第,便意味着希望破灭、前途渺茫。常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诗中写道:
> 久为簪组累,幸与林泉近。
> 家山虽在梦,不敢到君前。
短短四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次。首句“久为簪组累”,道出了诗人长期被官场束缚、不得自由的苦闷;“幸与林泉近”则表现出他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渴望回归宁静的生活。然而,“家山虽在梦,不敢到君前”一句,却将情绪推向高潮。诗人虽然心系故乡,却因羞愧或畏惧而不敢面对亲人,这种复杂的情感,令人动容。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常建善于以景抒情,借自然之景寄托内心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意味。同时,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体现了唐代文人常见的隐逸思想。
尽管《落第长安》并非常建最著名的作品,但它却因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成为研究唐代士人心态的重要文本之一。它不仅是常建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落第士人的共同心声。
总之,常建的《落第长安》虽篇幅短小,却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