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卷13872-13875.贲字.09.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永乐大典》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巨著。这部由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类书,集天下之大成,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各类知识,堪称古代百科全书之典范。其中,“贲”字卷(第13872至13875卷)是其内容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明代前期对“贲”这一汉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整理。
此卷为“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表明该版本并非原初抄本,而是在明代中后期由皇家机构重新誊录而成。这种重写行为不仅体现了当时对《永乐大典》的重视,也反映出古籍流传过程中因原稿损毁或保存不善而进行的修复与延续。从版本学角度来看,这类重写本虽非原貌,但仍保留了原书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贲”字在《永乐大典》中被赋予丰富的含义。根据古文字学的研究,“贲”字最初多用于表示“文饰、装饰”之意,如《易经·贲卦》中“贲,亨,小利有攸往。”这里的“贲”即指文采之美。此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贲”也常与“光华”、“华丽”等意象相关联,体现出一种审美追求与精神境界。
在《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中,编者将与“贲”相关的各类资料系统地收录于同一卷中,包括诗词、文章、典故、训诂等内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明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永乐大典》原稿在明清之际大量散佚,现存的版本多为后来的抄本或辑本。因此,对于“贲”字卷的考据工作,需要结合多种文献资料进行比对与分析,以尽量还原其原貌。同时,现代学者也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残存部分进行整理与研究,使得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利用。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卷13872至13875“贲”字卷不仅是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汉字文化、文学发展及明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一卷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更全面地理解“贲”字的多重含义,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