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原文】《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亲人离散的深切思念。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历史背景。
原文如下: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解析: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后的长安城景象。虽然国家破碎,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本应万物复苏,然而城中却满目荒凉,草木丛生,暗示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萧条。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情感紧密结合。看到花开,诗人因感伤时局而落泪;听到鸟鸣,却因离别之痛而心惊。这种以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点明战事持续时间之长,战火不断,消息闭塞,一封家书比黄金还要珍贵。这句诗深刻表现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思乡之情。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描写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抓挠头发,头发越来越短,甚至无法插住簪子。这一细节刻画,生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家人的深切关怀,达到了“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
2. 语言凝练:用词简练,意境深远,每一句都蕴含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3. 情感真挚:杜甫以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写诗,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历史背景: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当时被困于沦陷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悲愤与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所作,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结语:
《春望》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与坚韧。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珍惜和平,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