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画杨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维的引导者。支玉恒老师在执教《画杨桃》这篇课文时,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文课。
《画杨桃》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在画画时因为观察角度不同,被同学嘲笑,但最终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事实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的道理。这不仅是一篇关于绘画技巧的文章,更是一篇关于思维方式、尊重他人、坚持真理的教育文本。
在课堂开始时,支玉恒老师并没有急于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杨桃的图片,并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杨桃的样子。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欲望。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杨桃像小灯笼,有的说像星星,还有的说像一个圆圆的果子。通过这样的互动,支玉恒老师让学生们意识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接着,他带领学生进入课文,逐段分析,但并不是简单的读一遍、讲一遍,而是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到“我”画杨桃时,他问:“如果你是那个同学,你会怎么想?你怎么看待‘我’的做法?”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却让学生们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常常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同而否定对方?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换位思考”的意义?
在课堂的高潮部分,支玉恒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我”、“同学”和“老师”,重现课文中的场景。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想法。
整堂课下来,支玉恒老师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于随意。他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自然的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画杨桃》这节课,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画好一幅画,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坚持自己的判断。支玉恒老师用他的智慧和耐心,将一篇看似普通的课文,变成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旅程。
这堂课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他们以前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杨桃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支玉恒教学的魅力所在——他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