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按比分配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文档)】一、教学按比分配
二、教材版本:北京版六年级下册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掌握将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比”与“实际分配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实物教具(如小棒、卡片等)、学生分组材料。
七、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生活情境:
“学校要为六年级各班分发一批课外书,总共有60本,计划按照一班和二班人数的比例进行分配。已知一班有30人,二班有20人,那么每班应分得多少本书?”
引导学生思考:
“这里的‘按比分配’是什么意思?”
“如何根据人数比例来分配书籍?”
2. 探索新知(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 一班与二班的人数比是30:20,可以简化为3:2。
- 总共分成3+2=5份。
- 每份是60÷5=12本。
- 一班分得3×12=36本,二班分得2×12=24本。
教师总结:
“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总量按照一定的比值进行分配,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一份是多少,最后分别乘以各部分的份数。”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道类似的问题,如:
“妈妈用24元买了一些水果,苹果和橘子的价格比是2:1,苹果和橘子各多少钱?”
要求小组讨论并写出解题步骤,完成后派代表汇报。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 小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
- 什么是按比分配?
- 解题的关键步骤有哪些?
-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按比分配?
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
2. 自编一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并解答。
九、板书设计:
```
按比分配
1. 找出比值 → 3:2
2. 计算总份数 → 3+2=5
3. 求每份量 → 60 ÷ 5 = 12
4. 分别计算 → 3×12=36;2×12=24
```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对于部分学生在理解“比”与“实际分配量”之间的关系上仍存在困难,今后需加强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