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文具》教学设计(2)(6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买文具”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方法,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合理消费、珍惜物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 难点: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课件PPT(包含文具图片、价格表、模拟购物场景等)
- 实物或仿真人民币道具(1元、5元、10元纸币,1角、5角、1元硬币)
- 文具实物或图片卡片(如铅笔、橡皮、尺子、笔记本等)
- 学生准备:
- 自带零钱或用纸制作的“虚拟货币”
- 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几张常见的文具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买文具时会用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钱”、“人民币”等关键词。接着播放一段关于“买文具”的小视频,展示小朋友在文具店购买物品的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买文具》。
第二环节:认识人民币(10分钟)
1. 展示人民币实物或图片,介绍不同面值的纸币和硬币,讲解“元”、“角”、“分”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它们的大小、颜色、图案等特征。
3. 通过互动游戏“认一认”,让学生快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第三环节:人民币的换算(10分钟)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人民币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2. 设计简单练习题,如“2元等于多少角?”“50角等于多少元?”等,让学生口头回答或写在练习本上。
3. 分组讨论:如何将较大的面值换成较小的面值?例如:一张5元可以换成几枚1元?几枚5角?
第四环节:模拟购物(15分钟)
1. 教师布置一个“文具超市”场景,摆放各种文具图片或实物,并贴上价格标签。
2. 每位学生领取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如10元),要求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具并计算总价。
3.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买卖对话,练习使用礼貌用语,如“请问多少钱?”“我要买这个。”“谢谢!”等。
4.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第五环节: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知识?”
2. 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逛一次文具店,记录所买物品的价格,并尝试计算总金额。
3. 鼓励学生思考:“如果钱不够怎么办?”引导他们树立节约、合理消费的观念。
五、板书设计:
```
《买文具》教学设计(2)
一、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
1元 = 10角
1角 = 10分
二、人民币换算
2元 = 20角
50角 = 5元
三、模拟购物
选文具 → 算价格 → 付钱 → 找零
四、生活应用
合理消费、节约资源
```
六、教学反思(简要):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买文具”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与角色扮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今后可进一步引入更多生活实例,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