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晋公子重耳之亡》出自《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经历的一篇重要篇章。文章通过叙述重耳在晋国宫廷斗争中被迫逃亡、历经磨难、最终重返故土、成为霸主的过程,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仁德之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
一、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亡也,从者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胥臣等。晋献公之子也,其母曰大戎女,曰季隗。献公使宦者履鞮(音:lǚ dī)逐之。重耳曰:“吾生也,父以我为太子;死也,父以我为弃子。今吾亡也,父以我为叛子。”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至五鹿,饥而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重耳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遂受而食之。后以为“天赐”之号。
至齐,齐桓公厚礼之。重耳居齐五年,安于逸乐,不思进取。赵衰、咎犯等谏之,重耳不听。于是,咎犯夜告曰:“君之贤,非不能自立,然久处安乐,恐失其志。”重耳乃辞齐而去。
至曹,曹共公不礼焉。重耳过郑,郑文公不敬。遂至楚,楚成王厚礼之。楚王问曰:“若返晋,何以报我?”重耳曰:“若以君之惠,得反晋国,愿与君平。”楚王悦。
后晋惠公卒,其子怀公嗣位。怀公怨重耳,使人杀之。重耳闻之,遂率众伐晋,入于晋,即位,是为晋文公。
二、翻译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身边有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胥臣等人追随他。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母亲是大戎国的女子,名叫季隗。晋献公派宦官履鞮去追赶他。重耳说:“我活着的时候,父亲把我当作太子;我死了,父亲却把我当作被抛弃的孩子。现在我逃亡了,父亲又把我当作叛徒。”于是便开始流亡之路。
他经过卫国时,卫文公对他没有礼貌。到了五鹿这个地方,他饿得向乡下人讨饭,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很生气,想用鞭子抽打他。子犯劝阻说:“这是上天赐予的。”于是重耳接受了那块泥土并吃下去。后来人们称这件事为“天赐”。
他到了齐国,齐桓公对他非常优待。重耳在齐国住了五年,生活安逸,不再有远大的志向。赵衰、咎犯等人劝他不要沉溺于安乐,但重耳并不听从。于是咎犯在夜里对他说:“您虽然贤能,不是不能自立,但长期处于安逸之中,恐怕会失去志向。”重耳于是离开齐国,继续前行。
他到了曹国,曹共公对他也不够尊重。路过郑国时,郑文公也不加礼遇。于是他前往楚国,楚成王对他十分优待。楚王问他:“如果你回到晋国,打算怎么报答我?”重耳回答:“如果承蒙您的恩惠,能够返回晋国,我愿意与您和平相处。”楚王听了很高兴。
后来晋惠公去世,他的儿子怀公继位。怀公对重耳心存怨恨,派人去杀他。重耳得知后,率领众人攻打晋国,成功进入晋国,登上王位,成为晋文公。
三、结语
《晋公子重耳之亡》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坚持与责任的史诗。重耳在流亡途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他凭借智慧和仁德赢得了人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在逆境中磨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