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古诗《夜书所见》的字词含义及整体诗意。
-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 学会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 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感受古诗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培养观察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在夜深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教学难点:通过诗句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等细节,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陆游的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夜晚的自然声音,如风声、虫鸣等,营造宁静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在夜晚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一些小细节?比如远处的灯光、树上的虫叫?”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夜晚景象的古诗——《夜书所见》。”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书”、“夜”、“见”、“挑促织”等。
4.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句解析
- “萧萧梧叶送寒声”:描绘秋夜的凉意和落叶的声音,营造孤寂的氛围。
- “江上秋风动客情”:点明诗人身处异乡,秋风勾起思乡之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孩子的活动反衬诗人的孤独。
- “夜深前梦到故园”:直抒胸臆,表达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讨论交流
- 提问:“为什么诗人看到孩子玩捉蟋蟀,会想起自己的家乡?”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童年”与“思乡”的联系。
3. 朗读指导
-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气的变化,如“送寒声”轻柔,“动客情”略带忧伤,“夜深前梦”深情。
- 学生模仿朗读,体会情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
-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夜晚时的所见所感,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2. 文化链接
- 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了解他为何常写思乡之诗。
- 展示一些其他描写夜晚或思乡的古诗,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这首诗虽然短小,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平凡的夜晚,也能引发深深的思考与回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做一个有心人。”
布置作业:
1. 背诵《夜书所见》,并为家长朗诵。
2. 写一段话,描述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夜晚场景。
五、板书设计
```
《夜书所见》
——陆游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前梦到故园
情感:孤独、思乡
意境:宁静、深远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世界,既注重语言的理解,也重视情感的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感悟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