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考题集锦】《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一篇经典散文,出自《孟子·告子上》,文章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引,阐述了“义重于生”的思想,强调在生命与道义之间,应当选择道义。这篇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考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我所欲也》的中考真题及解析,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一、文言词语理解
1.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考查点:词义辨析、句式理解
解析:“欲”意为“想要”,“得兼”即“同时得到”。这句话通过类比说明在两种利益面前,必须做出选择。
2.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考查点:对比结构、主旨把握
解析:此句是全文的核心观点,强调“义”高于“生”,体现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
二、句子翻译
1. 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考查点:语序调整、重点词解释
解析:“如使”意为“假如让”,“莫甚于生”即“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
2. 原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因此,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获得生命却不去使用它;也可以避免灾祸却不去做。
考查点:句式理解、逻辑关系
解析:这句话强调即使有办法活命,但若违背道义,也不去做。
三、内容理解与主旨归纳
1. 问题: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答案:文章主张“舍生取义”,认为在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选择道义,体现了儒家“重义轻生”的价值观。
2. 问题:文中“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有何作用?
答案: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面临两难选择时,应当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道义的选择。
四、拓展延伸
1. 问题:你是否同意“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思路:可以从英雄人物的事迹入手,如革命先烈、抗疫医护人员等,说明在关键时刻坚守正义和责任的重要性。
2. 问题:孟子的“义”与现代人所讲的“正义”有何异同?
参考思路:孟子的“义”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而现代“正义”则涵盖法律、社会公平等多个方面,但两者都强调对善与公理的追求。
五、常见易错点提醒
- 注意“得兼”与“兼得”的区别:前者表示“同时得到”,后者是“一起获得”。
- “如使”是假设连词,常用于文言文中表达假设条件。
- 理解“由是”表示“因此”,常用于承接前文结果。
结语
《鱼我所欲也》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梳理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