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及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支书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 品析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其高尚品质。
- 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感悟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来烘托气氛、深化主题。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洪水来袭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灾难来临的紧张氛围。
提问:如果你们是村民,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你会怎么做?引出课题——《桥》。
(二)回顾旧知(5分钟)
1.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2.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字词及初步感知的人物形象。
(三)深入研读(20分钟)
1. 品读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如:“他像一座山。”“他没有回答,只是把儿子推上木桥。”
- 分组讨论:这些描写体现了老支书怎样的性格特点?
-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舍己为人。
2. 分析情节发展,理解人物心理
- 引导学生思考:老支书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先过桥?
- 通过对比其他村民的表现,体会老支书的无私与大爱。
3. 探讨“桥”的象征意义
- 提问:文中的“桥”仅仅指那座木桥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桥”象征着希望、责任、牺牲、生命等。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谈感悟
-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老支书这样的人?你愿意成为那样的人吗?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仿写练习
- 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关于“一个普通人关键时刻的选择”的小片段。
(五)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强调:一个人的勇气和担当,往往能在最危险的时刻闪耀光芒。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老支书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
```
16 《桥》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沉着冷静、舍己为人
关键描写:语言、动作、神态
象征意义:希望、责任、牺牲
情感升华:感恩、奉献、担当
```
八、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此处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