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当代作家马丽华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亲身游历长江源头的见闻为线索,描绘了高原雪域的壮丽风光与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神秘。本文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还蕴含着对生命、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针对该课文的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整理,供学生参考学习:
一、词语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 各拉丹冬:位于中国青海省,是唐古拉山脉的一部分,也是长江的源头之一。
- 冰塔林:由积雪和冰川形成的高耸冰柱群,常出现在高山地区。
- 荒原:指人烟稀少、地势开阔而未被开发的地区。
- 凛冽:形容寒冷刺骨,令人感到冷意。
- 苍茫:广阔而辽远的样子,多用于描写自然景色。
2. 词语运用练习:
请用“苍茫”造一个句子:
站在高原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眼前是一片苍茫的景象。
二、内容理解
1. 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文章主要描写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冰川、冰塔林、高原草甸、雪山以及江水的源头。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高原画卷。
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沉思的情绪,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谦卑。
3. 为什么说“我”的身体状况不佳,却仍然坚持前往各拉丹冬?
这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也表现出她对科学考察和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即使身体不适,她依然选择深入高原,去感受那里的壮美与神秘。
三、语言赏析
1.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如:“冰塔林像一座座晶莹剔透的宫殿。”
这句话将冰塔林比作宫殿,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冰塔林的美丽与庄严,增强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2. 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中大量描写高原的寒冷、风大、空气稀薄等恶劣环境,既突出了自然的严酷,也为后文作者克服困难、坚持前行的情节做铺垫,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
1.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不仅记录了自己在高原上的所见所感,也希望通过文字传递出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在文中,作者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人应当学会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征服和破坏。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写作训练
请以“我眼中的高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示例):
我眼中的高原,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天空湛蓝,白云悠悠。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风吹过草地的声音和远处雪山的静默。站在高原上,仿佛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感受到自然的脉动。虽然环境艰苦,但正是这种原始与纯净,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以上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用心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