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历史-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历史-,卡到崩溃,求给个解决方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05:05:23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历史-】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掌握其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认识中央集权的削弱与藩镇割据的关系。

-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提升史料解读与综合归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理解内乱对国家发展的破坏性。

-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 难点:如何从多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图、图片、视频片段等)

- 相关史料卡片(如《旧唐书》《新唐书》中有关安史之乱的记载)

- 学生预习提纲(包括安史之乱的时间线、主要人物、关键战役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盛世的视频,展示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引发学生兴趣。接着提问:“如果一个强盛的王朝突然走向衰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出本课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 新课讲授(25分钟)

(1)安史之乱的背景

- 唐朝由盛转衰的内在因素:政治腐败、经济矛盾、边疆战事频繁。

- 安禄山、史思明的崛起与权力膨胀。

- 权臣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激化。

(2)安史之乱的过程

- 时间线梳理:755年安禄山起兵,756年马嵬驿之变,763年叛乱平定。

- 关键战役:潼关之战、陈陶斜之战等。

-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即位,形成两帝并立局面。

(3)安史之乱的影响

- 对唐朝政治的影响: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 对经济的影响:北方战乱严重,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对文化的影响:诗歌创作进入低谷,但后期出现新的文学风格。

3.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探讨:

- “安史之乱是否是必然发生的?”

- “如果唐玄宗不宠信杨贵妃,是否能避免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哪些深远影响?”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4. 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一段纪录片片段,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重建与后续发展。引导学生思考:

- 唐朝为何还能维持百余年?

- 安史之乱是否只是唐朝衰落的开始?

5.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提醒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6. 布置作业(2分钟)

- 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安史之乱》,要求结合所学内容,表达个人见解。

- 预习下一课《五代十国与宋朝建立》,思考五代十国与唐朝衰亡有何联系。

五、板书设计:

```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 政治腐败

2. 边疆危机

3. 安禄山势力膨胀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

1. 起兵时间:755年

2. 关键战役:潼关、陈陶斜

3. 结束时间:763年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1. 政治:中央权力削弱,藩镇割据

2. 经济:北方动荡,经济南移

3. 文化:诗歌风格变化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手段与小组合作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但在讲解历史背景时,部分学生对“藩镇割据”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铺垫与讲解。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公开课教学使用,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