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列表归纳(8页)】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第一课通常是学生进入新阶段学习的重要起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以下是对该课知识点的系统归纳与整理,涵盖课文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文学常识等多个方面,便于复习和巩固。
一、课文内容梳理
1. 文章标题与作者
- 《背影》
- 作者:朱自清
2. 文章背景简介
-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其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质朴的语言风格著称。
- 本文写于1925年,是作者回忆父亲送别自己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爱的深切怀念。
3. 主要内容概括
- 文章通过描写父亲送别“我”时的背影,展现了父亲深沉而含蓄的爱。
- 作者通过对父亲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
二、重点字词积累
| 序号 | 生字 | 拼音 | 释义 |
|------|------|------|------|
| 1| 蹒跚 | pán shān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 2| 簌簌 | sù sù | 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
| 3| 惨淡 | cǎn dàn | 凄凉冷落;暗淡无光 |
| 4| 奔丧 | bēn sàng | 回家办理丧事 |
| 5| 颓唐 | tuí táng | 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
三、语句理解与赏析
1. 关键句子分析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大帽,穿着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 这句话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年老体弱,但依然坚持为儿子做事的深情。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体现出父亲的辛劳与无私。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他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群中,再也找不着了。”
- 将“背影”比作融入人群中的身影,象征着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
- 细节描写:通过对父亲动作、衣着的细致刻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四、写作特色与表达方式
1. 语言风格
- 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打动人心。
2. 结构特点
- 采用倒叙手法,先写“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再回忆往事,使文章层次分明,情感递进。
3. 主题思想
-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爱意的感激与怀念,也反映了亲情的伟大与珍贵。
五、文学常识拓展
- 朱自清代表作品
- 《荷塘月色》《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 现代散文的特点
- 语言简练,感情真挚,注重细节描写,常以个人生活经历为题材。
- 散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 散文更注重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而记叙文则侧重事件的叙述与时间顺序。
六、阅读理解与思考题
1. 为什么作者特别关注父亲的“背影”?
- 因为“背影”是父亲关爱与牺牲的象征,体现了深深的父爱。
2. 文章结尾提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的背影”,这说明了什么?
- 表明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从未减弱,情感深刻而持久。
3. 你如何理解“父爱如山”这句话?
- 父爱像山一样厚重、沉默,但却给予我们无限的支持与力量。
七、写作训练建议
1. 仿写练习
- 以“我的父亲”为题,模仿本文的描写手法,写出自己对父亲的感受。
2. 片段写作
- 描写一个日常生活中让你感动的瞬间,注意使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3. 读后感写作
- 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书心得,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悟。
八、总结与复习要点
- 掌握课文内容及主旨思想
- 理解并积累重点字词与修辞手法
-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与写作特色
-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水平
- 深刻体会亲情的重要性,增强情感认知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系统归纳,希望同学们能够全面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核心内容,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