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胎盘早剥课件】一、概述
胎盘早剥(Placental Abruption)是指在妊娠20周以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急症,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危及生命。
胎盘早剥的发生率约为1%~2%,多见于妊娠晚期,尤其是32周之后。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外伤、吸烟、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1. 高血压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等,是胎盘早剥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2. 外伤:腹部受到撞击或摔倒可能导致胎盘剥离。
3. 吸烟:吸烟会减少胎盘血流,增加剥离风险。
4. 多胎妊娠:双胎或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扩张,易引发胎盘异常。
5. 羊水过多:羊水量过多可导致子宫张力增大,增加胎盘剥离风险。
6. 既往病史:有胎盘早剥史的孕妇再次发生的风险较高。
7. 其他因素:如年龄过大、多次分娩、宫腔操作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胎盘早剥的症状因剥离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表现包括:
1. 腹痛:突发性剧烈腹痛,常为持续性,尤其在子宫收缩后加重。
2. 阴道出血:部分患者有阴道出血,但也有“隐性出血”者,即血液积聚在胎盘与子宫之间,外观无明显出血。
3. 子宫压痛:子宫触诊时有明显压痛,且子宫质地较硬。
4. 胎儿窘迫:胎心监护可见胎心率异常,提示胎儿缺氧。
5. 休克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加快等休克表现。
四、诊断方法
1. 病史询问:了解是否有外伤、高血压、吸烟史等。
2. 体格检查:检查子宫大小、压痛情况、胎心音等。
3. 超声检查:B超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可观察胎盘位置及是否出现剥离。
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评估全身状况。
5. 胎心监护:监测胎儿心率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胎儿窘迫。
五、并发症
胎盘早剥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并发症:
1. 胎儿死亡:由于胎盘剥离影响胎儿供血供氧。
2. 产后大出血:胎盘剥离后,子宫肌层血管破裂,易导致大出血。
3.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出血可诱发凝血功能障碍。
4. 羊水栓塞:胎盘剥离过程中可能引发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导致严重并发症。
5. 子宫切除:在大出血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可能需要紧急子宫切除以挽救产妇生命。
六、处理原则
1. 病情评估:根据剥离程度、孕周、胎儿状况及产妇生命体征进行综合评估。
2.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胎盘早剥,且胎儿未足月的情况,需密切监测胎儿和母体情况。
3. 终止妊娠:若胎盘早剥严重,胎儿已成熟或存在胎儿窘迫,应尽快分娩,优先选择剖宫产。
4. 支持治疗:包括输液、输血、镇静止痛、纠正休克等。
5. 预防并发症:注意凝血功能变化,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或输注血小板。
七、预防措施
1. 定期产检:早期发现并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 避免外伤:孕期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或碰撞。
3. 戒烟戒酒:减少胎盘早剥的风险。
4. 合理饮食与休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减轻妊娠负担。
5. 及时处理并发症:如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等情况,应积极干预。
八、总结
胎盘早剥是一种严重的产科急症,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孕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对本病的认识和应急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母婴风险,保障妊娠安全。
---
备注:本课件内容仅供参考,实际临床处理应结合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