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宥坐原文及译文】《宥坐》是《荀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通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阐述了治国、修身、立德等思想。本文以“宥坐”为题,意在表达“宽容而正直”的治政理念,体现了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和对政治秩序的思考。
一、原文
子曰:“夫水之性,柔而不争,故能入于空虚;其流也,不择地而行,不避险而趋。是以君子观水,而知所以自处。”
子贡问曰:“夫水有七德,可得闻乎?”
子曰:“一曰:润下而不争;二曰:温润而不争;三曰:清静而不争;四曰:深沉而不争;五曰:渊源而不争;六曰:动而不息;七曰:平而不争。此水之七德也。”
子贡曰:“然则君子之德,亦若是乎?”
子曰:“君子之德,如水之性,柔而不争,静而不躁,宽而不溢,诚而不伪。故能成其大。”
子曰:“夫坐者,非为安也,乃为明理也。故君子居位,当思其责;居事,当思其义;居言,当思其道。”
子贡曰:“敢问何谓‘宥’?”
子曰:“宥者,宽也。宽则容人,容人则得众;得众则能成事。故君子之治,贵在宽恕,而不失其正。”
二、译文
孔子说:“水的本性柔软而不争斗,因此能够进入空虚之处;它的流动,不选择地形,也不避开险阻,而是自然向前。因此君子观察水,就能明白如何安身立命。”
子贡问道:“水有七种美德,可以听您讲讲吗?”
孔子说:“第一种是滋润下方而不争;第二种是温和润泽而不争;第三种是清澈宁静而不争;第四种是深沉而不争;第五种是源泉不断而不争;第六种是不停地流动;第七种是平和而不争。这就是水的七种美德。”
子贡问:“那么君子的品德,也是这样吗?”
孔子回答:“君子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柔和而不争,安静而不躁,宽广而不泛滥,真诚而不虚伪。因此才能成就大事。”
孔子说:“人们坐在那里,并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明白道理。所以君子处在职位上,应当思考自己的责任;处理事情时,应当考虑其中的正义;发表言论时,应当思考其中的道理。”
子贡问:“请问什么是‘宥’呢?”
孔子说:“‘宥’的意思是宽容。宽容就能够容纳他人,容纳他人就能得到众人支持;得到众人支持就能成就事业。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贵在宽容与宽恕,但也不能失去正道。”
三、感悟与启示
《宥坐》一章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通过水的特性来比喻君子的修养,强调了“柔而不争”、“宽而不溢”的处世之道。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政治,对现代人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若能以“水”的精神处世,既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又能在纷扰中坚守原则,便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同时,“宥”的理念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时,应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少一分苛责与偏见,这样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语
《宥坐》不仅是《荀子》中的经典篇章,更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的重要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力量的强大,更在于内心的宽广与从容。愿我们都能像水一样,柔而不争,宽而不溢,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