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完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长恨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如比喻、对仗、象征等。
-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李杨爱情的悲剧色彩,体会作者对这段爱情的同情与批判。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 难点:分析诗歌中“长恨”的多重含义,探讨作者的情感立场。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长恨歌》全文及注释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唐代宫廷生活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是否听说过‘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句话?它出自哪首诗?”
引出课题——《长恨歌》,并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长恨歌》,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表达。
- 分组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
引导学生分析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由来,体会“重色”、“倾国”等词语的意味。
探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所反映的帝王生活状态。
-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宛转蛾眉马前死”)
分析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局势变化,感受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讨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中蕴含的矛盾与痛苦。
- 第三部分(从“蜀江水碧蜀山青”到结尾)
分析诗人对李杨爱情的复杂情感,理解“长恨”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同情他们的爱情,还是批判他们的行为?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你认为《长恨歌》中的“长恨”指的是什么?
-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描写这段爱情?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爱情的悲剧性与历史的反思。
- 强调诗歌的艺术成就: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6.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长恨”的理解。
- 背诵《长恨歌》中你最喜欢的一段,并写出你的赏析。
五、板书设计:
```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2. 初读
3. 精读
4. 探究
5. 总结
6. 作业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长恨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内容未能深入展开。今后可在课堂互动方面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