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侍郎(高蟾)】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名字或许并不如李白、杜甫那般响亮,但在唐代文坛上,他却以独特的才情与风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便是高蟾,人称“上高侍郎”。虽官职不高,但其诗文却流传千古,令人回味无穷。
高蟾,字子昭,生卒年不详,据传为晚唐时期人。他出身寒门,却才华横溢,早年便以诗文见长。因科举及第,曾任职于朝廷,官至侍郎,故世称“上高侍郎”。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遂,屡遭贬谪,最终隐退山林,过起了清贫的生活。尽管如此,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逆境中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高蟾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借景抒情,寓意深远。例如《下第》一诗:
>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 青衫不抵三更雨,白发难遮万里山。”
这首诗写尽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无奈,也道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句虽简练,却字字珠玑,令人动容。
除了诗歌,高蟾还擅长散文,文章风格质朴而富有哲理。他曾著有《高侍郎集》,可惜大多散佚,仅存部分残篇。然而,这些零星的文字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深厚的学识与独特的思想。
在唐代这个文人辈出的时代,高蟾虽未成为“大家”,但他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不慕荣华,不惧困顿,始终坚守着文人的操守与理想。这种精神,正是后人所应敬仰的。
如今,当我们翻开古籍,看到“上高侍郎 高蟾”这几个字时,仿佛还能听见他笔下的低吟浅唱,感受到他心中那份对家国、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他的名字虽不显赫,但他的诗文,早已穿越千年,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