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全国粮票价格表】在1966年,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供应由国家统一调配,粮票作为重要的购买凭证,广泛用于粮食的分配与购买。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粮票价格有所差异,反映了当时物资匮乏和经济管理的特点。以下是对1966年全国粮票价格的一个总结性介绍,并附上相关价格表格。
一、背景概述
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年份,社会动荡对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粮食生产受限,国家实行严格的粮食配给制度,粮票成为居民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分为多种类型,如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等,每种粮票对应不同的面额和使用范围。
粮票的价格并非以货币形式体现,而是以“斤”或“两”为单位进行兑换。例如,一张500克(即1市斤)的粮票,可以兑换相应的粮食,如大米、面粉、玉米等。
二、主要粮票种类及价格(按地区分类)
粮票类型 | 面额(市斤) | 兑换粮食种类 | 备注 |
全国通用粮票 | 1.0 | 大米/面粉 | 全国通用 |
全国通用粮票 | 0.5 | 玉米/高粱 | 全国通用 |
北京市粮票 | 1.0 | 大米 | 仅限北京地区使用 |
上海市粮票 | 1.0 | 面粉 | 仅限上海地区使用 |
广州市粮票 | 1.0 | 糙米 | 仅限广州地区使用 |
成都市粮票 | 1.0 | 小麦 | 仅限成都地区使用 |
武汉市粮票 | 1.0 | 玉米 | 仅限武汉地区使用 |
> 说明:
> - 表中所列粮票面额为常见规格,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更小面额。
> - 不同地区因粮食产量和供应情况不同,粮票的兑换比例也可能略有差异。
> - 军用粮票通常不对外流通,主要用于部队内部供给。
三、总结
1966年的粮票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粮食资源的严格管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物资分配方式。粮票的种类繁多,价格虽不以货币形式体现,但其价值在当时的生活中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段特殊年代的见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地区或特定类型的粮票信息,可参考地方档案馆或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以上就是【1966年全国粮票价格表】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