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不保夕是成语吗】“朝不保夕”这个词语,常被用来形容处境非常危险,随时可能有变,甚至生命难保。那么,“朝不保夕”到底是不是一个成语呢?本文将从成语的定义出发,结合语义和用法,进行详细分析。
一、成语的基本定义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和来源,多来自古代文献、历史故事或民间俗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高度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准确传达丰富的含义。
二、“朝不保夕”的出处与含义
“朝不保夕”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今民皆知其罪,而莫之敢言,此所谓‘朝不保夕’也。”意思是说,百姓知道自己的罪过,却不敢说话,处境非常危险,连早上都不能保证晚上是否还活着。
现代汉语中,“朝不保夕”多用于形容处境危急、生活不安定,如经济困难、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
三、是否为成语的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 | 是否符合 |
固定结构 | 是(四字结构) |
来源明确 | 是(出自《左传》) |
意义完整 | 是(独立表达完整含义) |
常见使用 | 是(广泛应用于书面和口语) |
根据以上标准,“朝不保夕”符合成语的特征,因此可以认定它是一个成语。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朝不保夕”不仅是一个四字结构的固定词组,而且有明确的出处和完整的语义,具备成语的所有基本特征。因此,“朝不保夕”确实是一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处境极其危险、不稳定的状态。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朝不保夕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释义 | 形容处境危险,难以预料未来 |
结构 | 四字成语 |
是否成语 | 是 |
如果你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遇到“朝不保夕”,可以放心使用,它是标准的成语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朝不保夕是成语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