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杖则受】“小杖则受”出自《礼记·曲礼上》,原文为:“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又复谏。不去,则又重之,如此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后世引申为:当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应温和劝谏,如果劝而不听,就应忍受轻微的责打,以示顺从与孝道。
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重视,强调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应以谦和、忍让的态度对待长辈的错误,即使受到责罚也应心怀敬意,不违逆父母。
“小杖则受”是古代儒家文化中关于孝道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子女在面对父母的过错时,应先以柔和的方式劝谏,若无果,则应接受适度的责罚,表现出尊重与顺从。这一观念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对家庭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一观念也引发了关于个人尊严与家庭权力平衡的讨论。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小杖则受 |
出处 | 《礼记·曲礼上》 |
含义 | 父母有过,子女应先劝谏,若无效则接受轻微责罚,以示孝道 |
背景 |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
引申意义 | 强调顺从与尊重长辈,维护家庭和谐 |
现代反思 | 引发对家庭权力关系和个人尊严的思考 |
文化影响 | 影响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及亲子关系观念 |
通过“小杖则受”这一成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家庭关系中,如何在尊重与沟通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上就是【成语小杖则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