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成语典故】“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或炎热的情况下,汗水湿透了衣服。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汗流浃背 |
拼音 | hàn liú jiā bèi |
解释 | 形容非常出汗,汗水湿透了衣服,多用于形容人因紧张、劳累或炎热而大量出汗的状态。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口语使用,常用于描述人在极端情况下身体反应。 |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汗流浃背”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如下:
> “符少有大志,不事产业,家贫,常自炊,食不暇饱,至夜则燃柴以照明,其勤苦如此。时人谓之‘汗流浃背’。”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王符年少时勤奋苦读,生活清苦,常常到深夜还在点灯读书,因此被人们称为“汗流浃背”。这里的“汗流浃背”并非字面意思上的出汗,而是用来形容他刻苦学习、努力不懈的精神状态。
后来,“汗流浃背”逐渐演变为一个形容人因紧张、劳累或炎热而出汗的成语,并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
三、成语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汗流浃背”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描述工作辛苦:如:“他为了完成项目,连续加班几天,终于把任务完成了,真是汗流浃背。”
2. 形容天气炎热:如:“今天天气太热了,出门走几步就汗流浃背。”
3. 表现紧张情绪:如:“他在台上演讲时,紧张得汗流浃背。”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汗流浃背”的关系 |
汗如雨下 | 出汗非常多,像下雨一样 | 与“汗流浃背”意思相近,但更强调“多” |
气喘吁吁 | 呼吸急促,表示劳累 | 侧重于呼吸,而非出汗 |
精疲力竭 | 非常疲劳,没有力气 | 强调体力耗尽,可能伴随出汗 |
五、总结
“汗流浃背”这一成语,从最初的形容刻苦学习,到如今广泛用于描述各种出汗的情境,体现了汉语成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描写工具,也承载着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演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以上就是【汗流浃背成语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