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寄北”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雨夜的音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夜晚,如果你身处异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夜雨寄北》。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 请几位同学朗读诗歌,并给予点评。
(三)深入研读
1. 解释题目含义:“夜雨寄北”,这里的“北”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样一个夜晚写信给北方的朋友?
2. 分析诗句: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无奈。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则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期望。
3. 思考问题:
- 诗人为什么说“未有期”?
- 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四)拓展延伸
1. 将《夜雨寄北》与其他描写友情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于友情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完善。强调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人际关系,用心去经营每一份珍贵的友谊。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围绕“友情”展开叙述或抒情。
七、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地呈现诗歌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