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故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探讨故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希望”这一抽象概念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是否思念自己的家乡开始,引入课题《故乡》。
二、整体感知
1.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讨论:作者笔下的故乡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闰土的形象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 小时候的闰土与成年后的闰土有何不同?
-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探讨杨二嫂的形象及其代表的意义。
3. 研究“我”回故乡的心情变化过程。
4. 深入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句话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1.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 思考:面对现实,我们如何保持对未来的希望?
五、总结归纳
总结全文,强调文章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六、布置作业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的故乡。
2.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故乡》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