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不耻下问的故事(成语不耻下问的典故)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不耻下问的故事(成语不耻下问的典故),在线等,求秒回,真的很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8 07:17:15

“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虚心求教、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的成语。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风范,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但真正与“不耻下问”直接相关的典故,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互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谦逊好学的典范。

相传有一次,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学生子路性格刚直,有时显得傲慢。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耐心解答,还鼓励他多思考、多提问。子路对此感到不解,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为何还要不断提问?孔子便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地思考,但并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这句话让子路深受启发。

此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关于孔子向一位年幼的儿童请教。据说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外出,途中遇到一个小孩在玩泥巴。孔子好奇地问他在做什么,小孩回答说是在建造一座城池。孔子觉得有趣,便问:“你为什么要建城?”小孩答:“我要把天下都建成我的城。”孔子听后大为赞赏,认为这个孩子有远见和志向,于是向他请教了一些关于天文和地理的问题。虽然小孩年纪小,但回答得头头是道,孔子因此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正是“不耻下问”的真实写照。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不耻下问”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他人智慧的认可。它强调的是一个人是否愿意放下身段,虚心向他人学习,无论对方的身份、年龄或地位如何。

在现代社会,“不耻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快速变化的知识体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而学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提问和请教。那些敢于提问、不惧请教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长和进步。

总之,“不耻下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自满,而在于不断求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高高在上,而在于虚怀若谷。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