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耻下问》(拼音、解释及出处)】“不耻下问”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乐于向他人请教的态度。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中也屡见不鲜。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面对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也能虚心求教,不觉得丢脸。
出处: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虽然这句话并未直接出现“不耻下问”,但其精神与这一成语高度契合。而“不耻下问”一词的明确记载,则出现在《论语·子贡问政》中: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不耻下问。’”
孔子在这里强调,真正的君子应当追求道德修养,而不是只关心吃穿。同时,他指出,君子不会因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这体现了儒家提倡的谦逊与好学精神。
延伸理解:
在古代,社会等级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普遍认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不合礼仪的。然而,“不耻下问”打破了这种偏见,倡导一种开放、平等的学习态度。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不耻下问”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成功人士都具备这种品质,他们不因身份、学历或经验而拒绝学习,而是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汲取新知。
结语:
“不耻下问”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成长的道路上,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