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含义。
-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如何用事例支撑观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 引导学生认识到:真理往往来自于不断的追问与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学习通过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问号”与“真理”的关系联系到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科学家的事例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思考“什么是真理?”“为什么真理需要问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节课
- 提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补充。
2. 导入新课:
- 出示课题:“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
-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课本中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因为不断提问而发现真理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1. 分段阅读,梳理结构
- 分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三个科学家及其发现真理的过程。
- 思考:这三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2. 重点讲解,品味语言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键语句,如:“只要你是认真思考的人,就一定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 讨论: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 对比分析,归纳写法
- 对比三个事例的叙述方式,总结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支撑中心观点的。
- 小结: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用事例证明,最后总结升华。
(三)拓展延伸,联系实际(10分钟)
1. 小组讨论
- 问题引导:
-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因为不断提问而获得新发现的经历?
- 你认为“问号”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 分享交流
-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想法,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
3. 联系现实
- 展示一些科学家因不断提问而取得成就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牛顿、爱迪生等。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问号”的意识?
(四)总结提升,布置作业(5分钟)
1. 课堂小结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真理来自不断提问”的核心观点。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也有一个“问号”》,记录一次自己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的经历。
- 预习下一课内容,思考“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
五、板书设计
```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观点:真理源于不断提问
事例:
1. 波义耳——酸碱指示剂
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3. 罗蒙诺索夫——物质不灭定律
方法:总—分—总结构
启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并引导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引导,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