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及写作背景。
-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驳论手法进行论证。
-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自信力”的内涵与当代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 激发学生关注社会、思考历史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鲁迅先生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观点的反驳方式。
- 理解文章中“中国的脊梁”这一比喻的深刻含义。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鲁迅当时的历史语境与思想立场。
- 如何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鲁迅生平、文章背景、相关历史事件等)
- 学生分组讨论任务单
- 课文朗读音频资料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查阅鲁迅的相关资料及时代背景
- 思考“自信力”在当今社会中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还具有自信力?为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发展成就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自信力”的思考。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 教师提出问题: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鲁迅是如何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说法的?
3.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深入分析(20分钟)
1. 结构分析
-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事实”与“逻辑”来驳斥对方观点。
2. 语言特色
- 重点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犀利、讽刺、富有力量。
- 举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深意。
3. 主题探讨
- “中国的脊梁”指代哪些人?
- 鲁迅为何要强调这些人?
- 当代社会中,“中国的脊梁”又有哪些表现?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 “中国人是否真的失去了自信力?”
- “在今天,‘自信力’意味着什么?”
- “我们该如何培养和保持自信力?”
2.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展示近年来中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成就图片或视频。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是否有“自信力”的支撑?
3. 鼓励学生撰写短文《我眼中的自信力》,作为课后作业。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 鲁迅先生用冷静而有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对民族精神的思考。
- 自信力不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民族的根基。
-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五、板书设计
```
一、中心论点:
——中国人并未失掉自信力,而是始终有“中国的脊梁”。
二、论证方法:
1. 反驳法(破立结合)
2. 举例论证(历史人物、现实人物)
3. 对比论证(“自夸”与“自信”)
三、关键词:
——脊梁、自信力、民族精神
四、现实意义:
——面对挑战,要有底气;面对未来,要有信心。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分析鲁迅的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信力”的内涵,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上仍需加强。今后可进一步引入更多真实案例,增强教学的现实感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