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父亲的病(读后感作文)】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为《父亲的病》的文章,读完之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沉情感和对旧社会医疗制度的批判,令我感触颇深。
《父亲的病》讲述了鲁迅小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卧床不起,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却始终未能挽回父亲的生命。文中提到的“名医”们,不仅没有治好父亲的病,反而让病情愈发严重。他们用一些看似高明实则荒谬的治疗方法,如“开方子”、“吃‘败鼓皮丸’”,甚至不惜以迷信的方式对待病人,令人啼笑皆非。这些描写不仅揭示了当时医疗水平的落后,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医学的盲目崇拜与依赖。
然而,文章不仅仅是对医生的讽刺,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无奈。鲁迅在回忆中流露出深深的愧疚感,他觉得自己在父亲临终前未能尽到孝道,甚至因为年幼而无法理解父亲的痛苦。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整篇文章充满了沉重的氛围。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考:在那个时代,人们面对疾病时是多么无助。没有科学的医学知识,没有现代的医疗手段,只能依靠经验、传说甚至是迷信来寻求治疗。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反映。
同时,我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他用冷静而犀利的笔触,揭开了那些所谓“名医”的虚伪面孔,也表达了对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医者的期待。他的文字虽不多,却句句入骨,让人不得不反思。
通过《父亲的病》,我不仅了解了鲁迅的童年经历,也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与深切关怀。这篇文章让我明白,真正的医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仁爱之心;而一个国家的进步,也需要科学精神的普及与思想的觉醒。
总的来说,《父亲的病》是一篇充满情感与思想深度的文章。它让我在感动之余,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医疗条件,同时也提醒我要不断学习、思考,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