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通假字

2025-10-30 05:47:53

问题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通假字,卡了好久了,麻烦给点思路啊!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30 05:47:53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通假字】《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历史散文,讲述了唐雎在秦王面前坚守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深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章之一。在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时,通假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言现象。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因音同或音近而临时借用其他字的现象。掌握这些通假字,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以下是对《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通假字总结

原文 通假字 本字 释义 出处
而君逆寡人者 违背、触犯 “唐雎不辱使命”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 布衣 平民、百姓 “唐雎不辱使命”
伏尸百万 倒下 “唐雎不辱使命”
浮于河 漂浮 “唐雎不辱使命”
与臣而将四矣 辅佐 “唐雎不辱使命”

> 注:以上部分通假字在不同版本或注释中可能存在差异,具体解释需结合上下文及权威注本。

说明:

1. “逆”通“遇”:在文中,“而君逆寡人者”意为“你违背我”,其中“逆”通“遇”,表示“违反、触犯”的意思。

2. “布衣”通“布衣”:虽然“布衣”本身并非通假字,但在某些语境中被用作“平民”的代称,此处作为文言词保留原意。

3. “伏”通“服”:指“倒下”,如“伏尸百万”即“倒下的尸体百万具”。

4. “浮”通“拂”:表示“漂浮”,如“浮于河”意为“漂浮在河面上”。

5. “将”通“桢”:在古文中,“将”有时可通“桢”,意为“辅佐、支持”。

总结: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通假字虽不多,但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识别和掌握这些通假字,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能更好地体会古人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注释与上下文,逐步积累文言词汇,提升整体文言文素养。

以上就是【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通假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