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页2](策划方案)】为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知与兴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特制定本“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本方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传统民俗元素融入校园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俗之美,共筑文化校园”
二、活动时间
2025年4月1日—2025年6月30日(分阶段开展)
三、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重点面向中小学生
四、活动内容
1. 民俗知识讲座
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及文化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介绍传统节日习俗、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 民俗体验工作坊
设立多个体验区,如剪纸、书法、茶艺、面塑、扎染等,由专业老师或志愿者指导学生亲手操作,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激发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民俗主题展览
在校园内设置“民俗文化长廊”,展出传统服饰、农具、乐器、节庆用品等实物,并配以图文说明,让学生直观了解各地民俗风情。
4. 民俗文艺演出
组织学生排练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戏曲、朗诵等节目,举办“民俗文化节”晚会,展示校园文化风采,增强文化自信。
5. 民俗主题班会
各班级围绕“我身边的民俗”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家庭中的传统习俗、节日故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系。
五、活动形式
- 互动式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中。
- 校内外联动:与本地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工坊等机构合作,拓展活动资源。
- 多媒体宣传: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六、活动保障
1. 组织保障:成立专项活动小组,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德育处、团委等部门协同推进。
2. 师资保障:邀请专业人员参与指导,确保活动的专业性和趣味性。
3. 经费保障:申请专项经费,用于场地布置、材料采购、宣传推广等。
4. 安全保障: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安全进行。
七、预期成效
1.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4. 推动学校与社会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
八、总结与反馈
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师生进行总结交流,收集反馈意见,评估活动效果,为今后持续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次“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在实践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