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物不平则鸣的故事(成语物不平则鸣的典故)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物不平则鸣的故事(成语物不平则鸣的典故),蹲一个懂行的,求解答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7 17:06:36

物不平则鸣的故事(成语物不平则鸣的典故)】“物不平则鸣”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在受到不公或压迫时,会发出抗议或反抗的声音。它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表达,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思想家,他的文章以气势磅礴、情感真挚著称。在《送孟东野序》中,他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如果不能得到公平对待,就会发出声音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诉求。比如草木本来没有声音,但当风吹动它们时,就会发出沙沙声;水流原本安静,但遇到风浪也会发出响声。同样地,人也是如此,当内心有委屈、痛苦或不平之事时,也会通过言语或行为来表达出来。

韩愈用“物不平则鸣”来形容社会中的不公现象,强调人们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应当敢于发声、勇于抗争。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韩愈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物不平则鸣”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还被后人广泛引用,成为激励人们追求正义、坚持真理的精神象征。在古代,许多士人、文人正是秉持这种信念,在国家动荡、社会黑暗之时挺身而出,为百姓发声,为正义呐喊。

此外,“物不平则鸣”也被用于现代语境中,用来形容社会中因不公而产生的抗议、舆论反应或社会运动。无论是历史上的改革者,还是现代社会中的维权人士,他们的行动都可以看作是“物不平则鸣”的体现。

总之,“物不平则鸣”不仅是一个简洁有力的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它提醒我们,面对不公,不应沉默,而应勇敢发声,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